1-3歲孩子畫畫發展

QQ老師

QQ老師

2025年6月27日 上午 7:43

預設類別

1–3 歲孩子畫畫發展,不只是畫圖,更是在探索世界。他們探索材料、工具、自己的身體甚至是自己對這個世界能造成的影響。


透過一筆筆的痕跡,他們發現自己能創造、能改變,這些體驗帶來的是力量、信心與自我認識的開始。

(文章中,年紀發展僅供參考,每個孩子發展或有快慢~)

1–3 歲孩子畫畫發展特點

從動作開始的創作

孩子的繪畫歷程,其實與身體的發展息息相關。
動作從「中心」往外成熟,畫畫的表現也隨之變化:

  • 無控制塗鴉
    肩膀帶動,畫出無規則的點與線。

  • 較規律塗鴉
    肘關節逐漸發展,能畫出往返移動的線條。

  • 圓圈塗鴉(約 3 歲)
    手腕與肩膀協調成熟,開始能畫出圓形。
    這是畫畫與身體發展的重要里程碑!

  • 命名塗鴉
    圓形加上線條,能變化出不同的造型。
    孩子在這時會一邊畫畫,一邊說故事、替圖像命名——
    創作與語言開始交會!

無控制塗鴉               較規律塗鴉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圓圈塗鴉

顏色認知

  • 2 歲前
    能辨認 2 種以上的顏色

  • 2–3 歲
    開始能 配對相同顏色,例如:紅配紅、藍配藍。

  • 3 歲前後
    可以 指認紅、黃、藍、綠等基本顏色
    並能配對 超過 6 種顏色
    對顏色的觀察力更加敏銳!

媒材使用

在孩子早期的成長中,感覺統合的發展非常重要
藝術創作裡,多元媒材的運用,不只是玩樂,還能調和孩子的感官需求。

🔹 小小孩使用媒材

著重在感官探索,透過不同觸感刺激,幫助感覺整合。

🔹 大一點的孩子

媒材則是激發創造力的工具,幫助思考、結構與表達。

觀察孩子的觸覺反應

有些孩子對觸覺敏感,不喜歡使用會接觸皮膚的材料(如:白膠)。

另一種情況則是「太喜歡」,例如把顏料、白膠抹在身上。
👉 這些都代表孩子的皮膚觸覺有需求。

給家長的小建議

可以慢慢增加不同媒材的使用,拓展孩子的觸感經驗。

幫孩子做按摩,也能幫助皮膚觸覺的調節喔!

2-3歲創作特點

動作導向
不斷重複圈圈、直線等動作,感覺比圖像更重要。

材料探索
用手、蠟筆、顏料、材料,去摸索、探索「畫」的行為。

意圖萌芽
也許還不會說,但畫裡已經藏著表達的渴望。

命名起點
約 3 歲,孩子開始為圖畫命名,是創造與語言的交會點。

孩子畫的第一個造型,常常是一個小人

那個只有大頭和兩條腿的小人,
其實是孩子發展的重要里程碑!

從「臉」開始,是因為感受最深刻

三歲左右,孩子最先畫出的是「臉」,因為從出生以來,他們最熟悉的就是——
👀 會動的眼睛
👄 會說話的嘴巴

這些深刻的感官經驗,讓臉成為他們心中「人」的代表。

「頭加腿」的小人,是身體經驗的延伸

隨著孩子學會走路,腿與腳的重要性上升,也就自然而然出現在畫中。這時候會看到:
🟡 一個圓形頭
➕ 兩條腿

這就是「頭足人像」的開始,標誌著孩子從抽象感知走向具體的身體認知。

孩子畫的不是眼睛看到的

有時我們會覺得:「這畫得不像人啊!」
但對孩子來說,他畫的不是你眼中的「人」,
而是他腦海裡對「人」的象徵圖像。

這是一種思考與理解的開始,
是創造力的萌芽,
也是語言發展的基礎。

那些看起來簡單的小人,
其實藏著滿滿的觀察力與內在感受。

 與其糾結「有沒有畫對」,不如這樣陪孩子聊畫畫:

陪孩子聊畫畫,讓創作更有溫度

「看見」孩子的創作,不是要看懂畫的是什麼,
而是陪著他延伸想像:

重複孩子的話,再延伸他的創造力:

「你畫了媽咪耶~媽咪看起來好開心!她在做什麼呢?」

「哇~你要不要也畫畫你自己?」

這樣的陪伴方式可以:

  • 肯定孩子的創作
  • 擴展他的想像
  • 幫助他用語言說出畫裡的故事和感受

孩子需要的,不是被評價,而是被「看見」。
他們用畫筆寫下心裡的世界,
而你,就是最重要的觀眾。

在家玩創藝

這時期的繪畫與手作主題要簡單,具有 開放結果 的特點。
開放結果(open-ended)的創作提供孩子有機會自由探索材料與過程,我們稱之為 「過程藝術」

過程藝術(Process Art)關注於 如何製作,以及 製作的過程勝於結果
這完全是關於 實驗、探索以及玩耍
雖說重視過程,孩子仍然可以創作出令人驚豔的藝術作品喔!!

您想在家與孩子一同探索創意活動,歡迎下載  1-3歲孩子的藝術探索指南

或者想參與我們的實體課程,與我們的官方Line聯繫

文章標籤

# 塗鴉# 表達性藝術# 1-3歲畫畫